7月31日,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将在上海青浦举办。
这是继2020年上海青浦、2021年江苏吴江、2022年浙江嘉善之后,绿色发展各界又一次在示范区这片热土上相约相聚,共商共治,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奋力推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后的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范围有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紧接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将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明确为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历经3年多的建设,如今的示范区展现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开发者大会召开之际,让我们共同来探寻。
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不到国土面积的4%,创造着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超过1/3的进出口总额。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揭牌3年多来,示范区着力推进10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633亿元,聚焦示范区创新绿核,推动西岑科创中心开发建设。今年1月9日,青浦区举办了西岑科创中心西片区的启动仪式,东片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八个组团已全部封顶,明年上半年逐步投入使用。
沪苏嘉城际铁路于去年7月13日在沪苏浙同步举办开工仪式,轨交17号线西延伸项目全力推进,沪苏湖铁路青浦段项目正加速推进施工建设。
生态品质持续提升,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开工建设,元荡岸线上海段全线贯通,新塘港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工。
此外,水乡客厅建设全面发力。方厅水院、创智引擎、江南圩田二期、蓝环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在位于示范区沪苏交界处的元荡桥上,一脚踏在上海青浦,一脚踏在江苏吴江,环顾四周江南水乡特色元素,“蓝色珠链”水环境综合治理、江南圩田展示园、桑基鱼塘展示园等多个生态绿色项目绿意盎然。
以绿色生态高水平发展的姿态迎接马上就要来临的创新能级,示范区正在把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
示范区揭牌以来,“朋友圈”慢慢的变大,建设者来自我国四面八方。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专业机构高度关注,中国三峡集团、华为公司、阿里巴巴、复旦大学等各类高能级主体主动对接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交流探讨、洽谈合作,于2020年8月发起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简称“开发者联盟”)。
在示范区执委会统筹指导下,联盟12家创始成员,13家第一批入盟成员,16家第二批入盟成员及12家第三批入盟成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真抓实干。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朋友圈”再扩容,又有13家成员单位加入联盟,共享一体化机遇,共同参与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示范区执委会携手两区一县、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齐聚一堂,首次开展跨区域联合招商。会场座无虚席,有热切渴望高质量投资的地方政府,也有带着成熟项目想在长三角复制推广的企业,共有总投资约154亿元的9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开发者联盟成立后,当地不通过管委会或研发企业等传统形式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入盟”,让企业、高校、研究院等不同性质单位来到同一平台,各展所长,“开发”示范区。
“每增加一个成员,都让联盟更加充实。”普华永道是开发者联盟首批12家创始成员之一,在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合伙人兼上海主管合伙人黄佳看来,针对某一个地区组建的开发者联盟是一个全新概念,借鉴了IT产业在同一平台上不同方利用各自优势来进行“开脑洞”“有创意”尝试的做法,“大家在示范区这样的平台上,各自发挥优势来做组合,类似‘众筹’。大家各自贡献,而不是某一个企业或者政府机构来主导,相对去中心化。”
正如黄佳所言,开发者联盟凝聚众多行业领军者投身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相互连通、生态环保、科学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等各类重点项目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中国三峡集团与长新公司共同成立的水乡客厅公司,着力推进水乡客厅重点项目,打造一体化建设新模式;中新嘉善产业园“七横四纵”主干道加速推进,内联外通的交通骨架基本形成,推进城市显示度明显提升;中国节能持续推进嘉善东部区域水生态修复项目;中国铁建扎实推进沪苏湖高铁、青浦区17号线西延伸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3年多来,长三角以开发者大会和联盟的形式,充分的发挥市场力量赋能示范区建设,成果渐丰。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示范区规划展示馆内,一张长桌陈列着上百份通知、规划等,这是示范区成立3年多来累计形成的112项制度创新成果。
去年11月召开的示范区建设三周年工作现场会上,国家长三办充分肯定示范区建设成绩。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生态友好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重点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引领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示范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也就是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打破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这种“打破”不仅给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带来“跨域无感”的便利体验,还会产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
去年7月,江苏吴江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科病区设立“远程查房”间。每天上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老年科专家团队都会在固定时间派专家值守在“远程查房”视频端口。吴江五院老年科的新住院患者在完成初步检查后,由医生全程陪同进入“远程查房”间,与上海专家团队连线,为患者提供与上海同质化的查房服务。
患者不出吴江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吴江医生也掌握了更高效的诊疗技术,形成了更前沿的临床思维。这得益于示范区医联体的建设。区域医联体是按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群众就医需求,在规划区域内建立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3年多来,示范区执委会将医联体建设作为一项制度创新稳步推进,先后成立了示范区中医医联体、示范区妇产科医联体、示范区糖尿病足专病联盟等,为辖区居民带来实打实的便利。
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简称《规划》)的批复公布,这是继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蓝图绘到底,示范区两区一县2413平方公里区域的建设有了统一遵循。同济大学教授伍江在《规划》实施专题研讨会上表示,这个《规划》的意义,不仅仅在长三角,也给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它是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样本,接下来可以越来越好去推跨区域规划的制定。”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3年多来,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对全国复制推广;示范区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惠及246万余名参保人员;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推出加快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科创金融等“一揽子”举措;共实现45个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逐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曾经擘画在“蓝图”中的一幕幕场景,如今逐渐触手可及。未来的示范区,瞄准“最江南”,更具“国际范”。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