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企鹅电竞平台官网网页版官方网站!
Product classification

产品中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产品描述

  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见的是与本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相适宜的色彩景观,还是让人易产生审美疲劳的“色彩污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知与评价。

  早在20世纪中叶,全球就掀起了一股城市色彩规划浪潮,许多城市纷纷进行色彩调研和规划,更有一些城市对建筑外立面的色彩进行了严格限定。种种举动,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和谐而又更彰显格调的城市形象。

  如今,慢慢的变多人认识到“千城一面”的风险,开始关注城市色彩。然而,以城市为画布,下笔要慎,色彩实践大有学问。

  20世纪中叶,日本东京曾经遭遇城市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来的“色彩骚动”的问题。当时,为了迎接1964年奥运会的举办,东京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则为了标新立异,只考虑单体建筑,而忽视了它与旁边的环境的搭配、协调。造成的结果,是一栋栋大量使用饱和色和极色的建筑出现在街头。

  这些色彩丰富的建筑刚建成时,往往夺人眼球,但时间一长,人们就感觉到不舒服。不少人面对艳丽的建筑立面或玻璃幕墙,五颜六色的公交车和出租车,还有街头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和广告,会感到刺眼,甚至头晕目眩、心绪烦躁。跟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鲜艳的外墙颜色经过风吹日晒后褪色,让整栋建筑看上去不伦不类,维护起来也颇费周折。

  为此,不少市民对东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部门提出了严厉批评,迫使日本官方正视这样的一个问题。1970年到1972年间,东京都政府邀请了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对东京做全面的色彩调研和规划。朗克洛是色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突出贡献是创建了“色彩地理学”,并在法国开展了多项色彩设计活动。

  在朗克洛的指导下,日本色彩规划中心通过细致的调研工作,分析、提取推荐的城市色彩图谱,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日本诞生了第一部现代城市色彩规划的专业书籍——《东京城市色彩规划》。东京都政府也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状况的决定。

  自那以后,日本便成了亚洲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和研究领域的代表。1992年,日本建设厅提出“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详细规定了色彩专项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规划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由专家委员会批准才能生效,为创造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4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景观法》。随后,日本全国各地纷纷展开了景观规划、色彩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政府主导下,由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以及规划技术导则共同构成的色彩规划法规体系,逐渐引导日本城市的色彩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在共同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也普遍形成一种共识,认为一个地区总有一些可供挖掘的“特征色”。这些“特征色”一般与当地所特有的土壤、沙石、花草、树木以及建材有关。这个共识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建筑设计界,这也是为何在今天的日本,人们看到的街头建筑通常不会使用花哨的外立面颜色,而是倾向于选用与当地环境、气候、原材料相匹配的颜色。

  譬如在东京郊区的民宅,建筑师在设计前先要考察其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考虑到这个地区冬天经常下雪、容易积雪,设计师特地将屋顶的坡度设计得很大,并采用灰色调。如此,到了冬天,淡灰的屋顶、斑驳的木质门窗和灰白的天际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色彩上实现了和谐。

  又如东京河岸边的一个建筑群,一侧朝向河流,一侧朝向城市。按照色彩规划的原则,建成后的建筑群实际上会呈现两种风格——朝向河边的颜色明亮一些,朝向城市的则呈暗色。最重要的是,这个建筑所应用的颜色,都是从周边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而这种科学的用色原则建立在精确的色彩调查基础上。

  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日本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外墙的颜色进行了广泛搜集和集中分析。与过去使用色卡并靠肉眼分辨色彩的方法不一样,他们发明了一种高科技装置——只要把摄像探头放在墙上,电脑里就会出现相应的数字化的颜色编码。在对建筑色彩总体分析以后,便可得出一个图表,东京地区的城市“色库”也就这样形成了。

  除此之外,日本一些城市的主管部门也经过调研掌握了城市色彩数据,并制作了自己城市的“建筑色彩使用指南”,发放到设计师手中。设计师拿到指南后,能够以这些色彩数据为参考,作为今后设计的依据,还能了解哪些颜色是与城市目前的整体景观不和谐的,需要格外慎重使用。

  如今,在东京,大型建筑项目动工之前往往要先对旁边的环境进行色彩调查。这是因为大型建筑群建造周期很长,使用的色彩也很多,假如没有一个总体设计会很杂乱。

  日本建筑界也开始流行一种跨界协作。在建筑项目设计之初,设计师、园林专家、灯光师、色彩专家就聚在一起,共同对设计风格进行探讨,统一色彩、色调选择的方向。比如园林设计家在选用花卉、树种时,就要考虑它们的颜色是否与建筑的颜色搭配和谐。

  作为超大城市的东京,在政府部门和法规体系的推动、保障下实施了大规模的色彩规划,而在世界上另一些城市,亮丽的色彩似乎是城市天然的名片。

  好比在许多旅行爱好者眼中,全世界最著名的3座“蓝色之城”——希腊圣托里尼、印度焦特布尔和摩洛哥舍夫沙万,都是此生必须要“打卡”的地方。在这3座小城,色彩都被发挥到了极致,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以舍夫沙万为例。去过的人都感觉到很惊讶,目之所及,到处都是蓝色。屋顶、墙壁、楼梯、窗台甚至花盆,都被刷成蓝色。家家户户的房门,更是成了以蓝色为主题的“创意比赛”——虽然运用的色彩都是蓝,但具体的图案、式样,甚至是颜色的深浅都各不相同。现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房门也慢慢的变成了舍夫沙万的一大亮点。那里售卖的很多旅游纪念品,都收录了这些创意十足的蓝色之门。

  对于眼前的色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充满了好奇,人们纷纷探寻这座蓝色小城的起源之谜。最常见的说法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柏柏尔人忍受不了北非夏季的高温,于是把房子外墙全部刷成了蓝色,增添阴凉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预防蚊虫叮咬。另一种说法则与犹太人有关。始建于1471年的舍夫沙万,起初只是遭到西班牙人驱逐的摩尔人建立的一个堡垒。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扩建,堡垒慢慢的变成为一座城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也来到这里避难。后来,犹太人最先开始用贝类制成的天然颜料将房屋粉刷成蓝色,寄托美好的寓意。于是小城居民纷纷效仿,很快,舍夫沙万便被蓝色所包围。

  其实,蓝色之城的来由如今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色彩成功地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把一批批游客带到这里,了解小城的历史、文化与居民们的生活日常。有学者分析认为,以蓝色之城为代表的城市色彩带给游客震撼,并让他们产生新鲜感,而这种新鲜感又带来了愉悦感。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文化传统,是人们认知城市色彩的参照母本,而和以往认知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会引发强烈的好奇。

  从某种意义上说,舍夫沙万的蓝色并没改变当地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却改变了城市的整体色彩,让人们体会到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片蓝,既是当地人对建筑审美的有意识的选择,又是他们精神和文化特质的体现。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