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长乐区拥有海岸线个村。深呼吸一口,就可以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咸鲜的气息。一样湛蓝的海域,却“动”“静”分明,拥有截然不同的曼妙风景。
位于东南部海岸线的松下港正井然有序地作业,货柜车来回穿梭,起重机有条不紊地装卸,远洋货轮蓄力启航。松下港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也是国家首批通过的对台直航港口之一,拥有功能齐全的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是千万吨级综合性大港。
距离松下港18公里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旅客如织,头顶上呼啸而过的飞机,起起落落,迎来送往四海宾客。机场正在进行二期扩建,建成后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36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45万吨货邮吞吐量、27.7万架次飞机起降。
与此同时,轨道交通、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立体交通体系,正在让长乐“驶入”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
这是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这是海港、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齐聚”的长乐。“海陆空”三维纵横交错,“动起来”的长乐,活力十足。
沿着海岸线由东往北,“拐个弯儿”就来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长乐区东北部和马尾区东南部交界处闽江入海口区域。一个“拐弯”,却让这里成为长乐“静悄悄”的另一面。
2381.85公顷的保护区内,见不到机器轰鸣的工厂,看不到忙碌讨海的渔民,甚至听不到交通工具的鸣笛。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人是配角,“唱主角”的是优质的河口水域、湿润的潮间带沙滩、成片的沼泽地植被,以及1311种野生动植物。
“我们这里已知有鸟类31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林立婷介绍,“其中,水鸟有166种,占福建省水鸟种数的80.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闽江三宝’——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它们都是珍稀濒危鸟类。”各种生涩拗口的鸟类名词,在林立婷口中如数家珍。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闽江河口湿地的最佳观鸟期。福建省观鸟协会的“鸟友”们不定期地来到这个“鸟的天堂”,观鸟、赏鸟、拍鸟、识鸟。多年来,福建省观鸟协会和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组织公益观鸟活动,协助进行鸟类的科考工作。
“闽江河口湿地恰好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这条候鸟迁飞通道上,温暖湿润,滩涂上生物种类丰富,是鸟类的优等‘食堂’。”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黄学鼎说。
据了解,常年在闽江河口湿地停留的水鸟约有五万只。有的鸟儿将这里作为“中转站”补给长途迁徙的“物资”,而有的鸟儿就在这里“择良木而栖”安心过冬。
秋意渐浓,水草悠悠,鱼虾丰盈,鹭翔浪尖。“这在二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画面。”黄学鼎说,“修路建楼、填海造田、围垦养殖、违规排污……当时湿地慢慢的变少,更不要提观鸟了。”
2002年4月,一份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呈送到时任福建省省长习的案头。他作出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一定要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持续二十多年的“湿地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2003年,长乐申请撤销该区位的围垦项目,创建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期间,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及经验做法在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日见成效。清理海漂垃圾,聘请专职管护员对湿地进行巡逻;排污治污,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的大规模流域整治;退养还湿,让养殖蛏子、跳跳鱼、鸭子等的围垦区块“还”给大自然,累计清退养殖面积3197亩;治理入侵物种,中央、省市区各级投入资金3200万元除治互花米草;恢复植被,种植红树林、芦苇等湿地植物超过2600亩;因地制宜,针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小而精”的特点,划分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建设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作为保护区的生态屏障,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退养还湿的过程中,有的人‘让’出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养殖滩涂,这是很不容易的。”林立婷说,“长乐的老百姓很淳朴、善良,正所谓长乐精神中的‘大爱开明’。”
当地村民老林就是这里面的一员,从事滩涂养殖多年的他,如今是湿地管护员。“一开始确实有情绪,但是我想通了,生态好了,老百姓才是最终受益的。”老林一边开着巡逻车一边说,“政府给了我们一些补偿款,安排了工作,日子也过得不错。”据了解,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周边131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草木秋后必有新芽,量变积累终将质变。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的和美之景成为长乐的一张生态名片,闽江河口湿地也成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典型示范,2021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2022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同年作为核心区域申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表示,目前管理处正着重做好湿地公园软硬件设施升级、重点景观打造、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使湿地公园成为游客体验滨海湿地生态的前沿阵地和周边居民的公共客厅。
“我们已经做到了‘引鸟来’,接下来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湿地保护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平衡,让更多人走进湿地、畅享绿色福利,而又不影响到鸟的栖息、湿地的生态。”郑航说,“如果说湿地是‘地球之肾’,那么闽江河口湿地就是‘福州之肾’,我们要做湿地保护的样本,向全国、全世界推广。”
长乐枕江面海,自古土地稀有,大部分的土地是淤积而成,自汉代以来,从江海漫润的湿地到可生产、生活建设的土地,长乐的疆域在不断在扩展,先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和自然相处、保护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经验和智慧。
2017年,长乐撤市改区和滨海新城启动建设,使得闽江河口湿地更接近城市发展区,湿地的生态效益更重要,湿地的生态平衡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之一,闽江河口湿地成为福建省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和福州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区域气候调节、净化水质、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在“两山论”的指引下探索解决湿地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办法,通过实施基础研究、生态修复、社区融合、产业带动、生态教育和开放合作等六大核心工程,逐渐形成独特的“闽江模式”,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民生发展的和谐共赢。
2023年7月17日,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闽江河口湿地只是生态高颜值的一个缩影。顺着闽江入海口,长乐沿海防护林绿意盎然,数百米宽的“绿色屏障”将下沙、十七孔、三营澳等景区串联,勾勒出长乐的生态曲线。在滨海新城,防护林结合休闲公园绿化设计,在林下设置慢行步道,打造绿色长廊,建造滨海森林公园,形成防护林到城市绿地的生态过渡。
高水平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没有人与社会的宜居创新。产业先进、产城融合、集中成片、有序开发的长乐,既要有现代化的朝气与活力,更要依托高颜值、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托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用“湿”净化,用“绿”呼吸。闽江河口湿地的二十一年实践,见证着长乐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加速向“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迈进,让绿色成为长乐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